섹션

张大卫牧师——圣洁的交往与福音的坚固

 

1. 的交往群体的重要性

在罗马书16章16节里,保罗说道:"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基督的众教会都问候你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保罗非常强调教会群体中彼此之间所应当彰显的圣洁交往与圣洁问候。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家以接吻这种形式问候,而是提醒那些在基督里同为弟兄的人,每次见面都应当带着真正的爱与深厚的属灵亲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在教会里见面时,通常用握手或者拥抱来表达温暖和喜悦。但在保罗的时代,尤其是在罗马教会,亲吻在当时的文化背景里是一种自然的"问安"形式;而"圣洁地"这个修饰语,强调了必须以基督为中心、带着圣洁的内心彼此亲近。

张大卫牧师在阐释保罗这一劝勉时指出,教会这个群体绝非单纯的人群聚集,而是"一身体"(One Body),是有机联结的肢体共同组成的整体。正如我们不会说"右手不知道左手",也不会忽视"眼睛对脚的辛劳",教会中的各肢体必须彼此协助、互相联结,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当保罗对罗马教会说:"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时,其内在的前提即是"你们在基督里已经成为一体,是同属于基督肢体的一部分"。

接着,保罗又说:"基督的众教会都问候你们。"这让我们看到在保罗服事的初代教会时代,虽然当时教会已经分散在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地方,却并非相互隔绝、彼此毫无关联。福音从耶路撒冷开始,借着使徒的宣教,很快就扩展到安提阿、小亚细亚、马其顿、亚该亚以及罗马等地,建立了多处教会。各教会彼此通过书信分享近况,互相奉献支持,差派使徒或者同工,从而在基督里形成了有机的联结。

张大卫牧师强调,初代教会所展现出的"联结"和"连带"对于当今教会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有了网络和通讯技术,教会间的信息往来和资源共享都更加便利。然而,现实中很多教会却相互隔阂、彼此分裂,甚至筑起高墙,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一。虽然我们拥有比古代更发达的沟通环境,但却常常无法建立如初代教会那样紧密合作、彼此照顾的文化。这说明,我们需要更深地恢复保罗在本段经文里为教会示范的"联结性"和"群体性"。

"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背后的真正含义在于:教会穿上"圣洁"的品格彼此接纳,而且别忘了其中包含的爱与关怀,以及彼此合一的意识。在保罗的时代,教会有从外邦人中归主的信徒,也有从犹太人中归主的信徒。这两类人在律法、传统、文化、语言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保罗依然呼吁他们"以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这意味着要跨越差异与隔阂、彼此款待。在不同的背景与文化下,也不要忘了他们在基督里同为弟兄的身份,要给予真诚的交通与问候。

在阐释到这一点时,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里任何人都不可被边缘化。"无论社会地位、出身背景、乃至制度派教会或非制度派教会,只要是在"基督里"相遇的弟兄姐妹,都不应被忽视或排斥。圣洁的亲吻或圣洁的问安并不是指某种形式的仪式,而是指以属灵亲密与服事之心为根基的相互照顾。这种教会里彼此敞开心扉、彼此问安的样式,在当代依然是衡量教会本质与蒙召信徒美好记号的标准。

在强调圣洁交往的重要性之后,保罗在17-18节提到了威胁教会群体纯洁与合一的因素,也就是引起纷争和绊倒(使人跌倒)的事情。正如经文所示:"弟兄们,我劝你们,要留意那些与你们所学的教训相悖,制造纷争、让人跌倒的人,要躲避他们。"换言之,为了持守前面所讲的"彼此问安、彼此交往"的基础,教会必须警惕各种纷争和令人绊倒的行为。保罗提醒我们,教会里难免会出现制造争端、使他人陷入罪或失足的人,务必要远离他们,以保守教会。

对此,张大卫牧师在注释时指出,若要让教会持续维持圣洁交往,就必须具备对内对外分辨破坏关系、引诱犯罪势力的智慧。保罗在与哥林多教会及其他地区教会交流时,也屡次警告要警惕异端思想或挑起纷争的人,这在初代教会是个非常普遍的现实。毕竟,教会并非只有纯洁无瑕的天使,乃是罪性的人所组成的实体群体,所以纷争和绊倒的根源随时可能出现。因此,保罗说的"你们千万不要被牵连进去"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劝勉。

"制造纷争的人"往往通过争吵、冲突、诋毁、拉帮结派等方式在教会内部散播不和谐。箴言6章也提到"耶和华所恨恶的六件事、连他所憎恶的共有七件,其中之一就是在弟兄之间播撒不和的人。"至于"让人跌倒的人",则是那些阻碍他人属灵旅程,或者以试探让人陷于罪、动摇其信仰的人。保罗把这些人称为"只为自己肚腹而活的人",指出他们并不是为了基督而活,而是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迷惑单纯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利益与私欲。

因此,要在教会群体中维持健康且圣洁的交往,就必须分辨并坚决远离保罗所提到的这些人。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应当以爱心对待一切,却不能把那些故意行恶、暗中带来属灵破坏的人,简单地视为"我们要用爱心包容"的对象。因为"看似包容一切"的态度,实际上可能导致教会内部病变。若要守护圣洁,就必须正如保罗所说,懂得"远离"的智慧。然而,在远离他们之前,也应先进行必要的劝诫与挽回的尝试。

在谈完纷争和绊倒的风险后,保罗在19节提及罗马教会的顺服已经广为人知,并赞扬他们。接着,他以一句话总结:"但愿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含义是:不要被纷争或错误教训牵着走,反而要在善事上更加纯熟智慧,对恶事却保持疏远、愚拙的态度。"在善上聪明"意味着教会能灵巧地操练爱心、服事和善行;"在恶上愚拙"意味着对于罪、纷争或阴谋诡计等,教会要几近无知,不被这类事物所吸引或精通。

在讲解这一经文时,张大卫牧师提出,当代信徒往往对世界之恶和各种诱惑了如指掌,却在实行善行、怜悯和奉献时显得笨拙。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达,各种犯罪、暴力、冲突、淫秽、欺诈信息层出不穷,这些都让人对"恶"愈加熟悉、甚至习以为常;但却很少在"如何积极行善、操练慈悲与舍己"上受过足够操练。因此,我们应铭记保罗对罗马教会的这番劝勉:"愿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切勿自以为能驾驭恶,而是要远避它;要努力操练在善上的智慧与成熟。

在20节,保罗祝福说:"赐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你们同在!"这是在宣告教会最终必将胜过导致纷争与绊倒的邪恶势力--撒但的一切诡计。如今,撒但虽仍在地上活动,搅动教会,但最终"赐平安的神"要败坏它的权势,使教会在神里面完全享有平安。

张大卫牧师对于这节经文的解读是:很多信徒在经历教会内外的各种冲突、试炼与试探时,会不由得发出"究竟何时才能结束这种混乱?"的提问。然而,正如保罗所说的,上帝必会"快快地"践踏撒但,但这里的"快快"是指神主权的时间(kairos),并非人眼中的时间。直到那时,教会仍当持守圣洁的交往,彼此建造,不受挑拨纷争或迷惑之人的影响,更要在"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这个态度上不断操练。


2. 福音的

从罗马书16章21节开始,保罗提到他的同工们:"我的同工提摩太,以及我的亲属路求、耶孙、西所巴得问候你们。"通过这几句,我们得以一窥保罗写这封书信时所处的情形:他当时在哥林多给罗马的教会写信,把与他同在的人的名字写入其中。提摩太是保罗非常喜爱并信任的属灵儿子,保罗常常派他去腓立比教会等地进行牧养与探望,并且曾对腓立比教会说过"在事奉你们的心志上,无人像他那样诚心"(参腓2:20),足见他俩关系之紧密。

张大卫牧师在此处指出,在化解或防范教会纷争与试探时,"同工"的角色至关重要。若是保罗单凭一己之力应对耶路撒冷会议上的纠纷、哥林多教会的问题、加拉太地区的律法之争等,恐怕难以应付。而提摩太、路加、西拉等人却可以在保罗不在时填补空缺,牧养、安慰教会,并承担必要的事奉,使保罗能更广泛地拓展事工。虽然教会是一体,但正是多个肢体各司其职,才让整体得以坚固。

至于"我的亲属路求、耶孙和西所巴得"这几位,能看出保罗所展现的包容性与跨地域的视野。耶孙曾在帖撒罗尼迦接待并保护保罗,却因此被控告并交了罚金(参徒17章);而西所巴得是出身于庇哩亚之人,他与保罗一起在多个地区传福音(参徒20章)。当保罗提及他们的名字时,同时表示这些与他同在的人也同样向罗马教会致意。这说明教会并非仅仅依赖某个使徒或领袖独自奋斗,而是一张跨越地域、彼此协力合作的"网络"。

在22节,我们读到:"我--这写信的得丢,在主里问候你们。"由此得知,罗马书是由大书记录保罗口述而成。关于保罗视力不佳的说法,学术界有些见解,譬如加拉太书6章11节里保罗提到自己用大字写信。而在当时,确实需要专门的记录人来把口述整理成文字。保罗也经常借助大书的帮助,将自己的福音思想快速且有条理地传达给各地教会。最后,保罗会亲笔附上问候,或让大书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信结尾来完成整封信。

张大卫牧师在谈到这里时补充道,这些大书虽然在外人看来仿佛躲在保罗的光辉背后,但他们对于传递圣灵感动、沟通信息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抄写员",也必须充分理解经文内涵,忠实地记录,使保罗的信息得以被准确传达。教会史上也存在不少默默无闻的同工,他们的投入往往为教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张大卫牧师强调,神绝不会遗忘这等"名字不大出众的同工"的忠诚。往往导致教会纷争的,正是追逐显要位置、求名声的人;而谦卑地在幕后服事的人,才是撑起教会的支柱。

在23节,保罗写道:"那接待我、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问候你们;这城的管账(财务官)以拉都和兄弟括哒也问候你们。"我们知道该犹在哥林多前书1章也被提及,作为保罗在哥林多所亲自施洗的少数人之一。这里"这城的财务官以拉都"可推测是一位管理哥林多城市财政的官员,说明当时教会中确实有社会和行政层面拥有地位与权柄的人。可见,教会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宗教团体;其中有着各阶层的信徒。

针对这一点,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借着传福音和宣教,已经把各个阶层的人都包容进来。"一切民族,一切阶层"这一包容性的福音愿景,在初代教会就已部分实现。从社会上层人士到卑微出身者,从犹太人到希腊人,乃至罗马公民,都一同聚集来敬拜基督,这展现出初代教会的伟大包容与合一。然而,多元化也使得教会更容易因为律法问题、外邦文化冲突或者经济差距等因素而滋生争议。保罗才会不厌其烦地叮嘱"要彼此接纳、彼此服事,不要制造纷争,不要使人跌倒",并提醒他们保持分辨力,远离那些带来破坏的人。

第24节(在和合本修订版等译本中或与第23节相连)之后的25-27节,是保罗在罗马书结束时的一段宏伟颂赞。保罗宣告:"我所传的福音和所讲的耶稣基督,并是从创世以来所隐藏的奥秘,如今显明出来......"--这福音正是"神从永远隐藏的奥秘",如今借着耶稣基督显现并得以实现。旧约时代诸多先知都期待着"将要来临"的弥赛亚救恩,终于在耶稣基督的降生、十字架与复活中完满呈现。

张大卫牧师解释说,罗马书在结尾处以这样冗长的荣耀颂(Doxology)结束,是为了再次强调本书的主题--"福音的深度与广度"。福音并非某个宗教的单纯教义,而是关乎全宇宙的救赎计划,是上帝自古隐藏却在此时显明的奥秘。并且"要使万国顺服真道",也就是这奥秘被揭示的目的在于,让世界各族都能借着基督相信并顺服,从而参与这救恩。

在26节,保罗提到"借先知的书,照永生神的命,显明这奥秘"。这暗示耶稣基督正是应验了旧约先知与律法之期盼的那位。先知们所盼望并宣告的拯救,在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中已完全实现。而且这福音不只针对犹太人,也向外邦人敞开,是给"一切民族"的好消息。正是为传扬这福音,教会才要竭力克服内外的纷争与试探,守住合一与圣洁的本质。

保罗接着说:"这福音能坚固你们。"也就是说,唯有福音才能真正巩固教会与信徒的根基。世上虽有许多思想和理念,但最终能使教会屹立不倒的根基唯有耶稣基督的福音,以及福音所彰显的上帝之爱与公义、能力。保罗深信,只要教会牢牢持定福音,就不会在纷争或试探中崩溃,反而能够稳固地站立。到27节,他以一句话结束:"愿荣耀借着耶稣基督归与那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

张大卫牧师在这里评论说,保罗在信的最后同时指出教会内部诸多风险,并重申教会的荣耀呼召,继而将一切归于神的荣耀,这种"神学交响曲"般的结构,展现了教会存在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自我维持或者单纯的扩张,而是"归荣耀于神"。教会要把这荣耀彰显出来,就必须借着传扬基督、巩固教会,让万族都来相信顺服神。这也正是罗马书结尾所呈现的焦点--当教会没有纷争、合一地彼此圣洁交通时,就会彰显出世人难以理解的福音坚固性。

罗马书16章16-27节给我们的启发是:教会群体要"彼此交往"与"彼此分辨",也要在"福音的坚固"之中成长。保罗所说"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象征教会应具有深层的爱与属灵亲密;另一方面,"留意那些制造纷争、让人跌倒的人并远离他们"的劝诫,则在提醒我们,教会要为了群体的纯洁与成长,有时也必须坚决地行使分辨与隔离。然后,他又以"赐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这福音能使你们坚固"为结语,让我们看到教会最终要在上帝的能力与旨意中得胜,并持守在盼望之中。

张大卫牧师认为,如果把这段经文带入当代教会,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少攻击教会群体的纷争之箭或令人绊倒的虚假教训。在这种情境里,教会更应牢牢站立在福音所带来的坚固根基上。保罗早就指出,唯有福音有能力改变人心,也能让教会稳固地被建立。倘若教会失去了福音的价值,却追逐世俗利益或政治目标,纷争和冲突反而会愈演愈烈。

此外,张大卫牧师提到,为了真正践行"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教会不能仅在主日礼拜时才相聚,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深化信徒间的交往与相互照顾,通过查经和分享来一起追求善,并培养分辨恶的属灵感知。当信徒们彼此关怀、彼此信任,即便有纷争或假教训潜入,也难以轻易扎根。

因此,回顾初代教会互相问候、彼此通报近况的场景,"互相问候"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意味着"我们是一体,彼此代祷、协同合作"。如果现代教会也要继承这种精神,就必须打破宗派、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界限,尝试一起敬拜、共同宣教,扩展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友谊活动或聚餐,而要真正在灵里互相鼓励,必要时也要伸出财力或人力的援助。

可见,罗马书16章结尾部分并不回避教会中的风险(纷争、试探等),反而直面它们,然后将胜过这些威胁的根本动力归于福音。毕竟,惟有福音才能从根基上更新教会,引导教会回到神所设定的本来面貌--圣洁合一的群体。当教会忽视福音之本质,就会让纷争滋生;当错误教义扭曲了福音之真义,就会让假势力得以猖獗。唯有紧紧抓住福音,教会才得以抵挡那些攻击和诱惑,"赐平安的神"也必成就"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的应许。

张大卫牧师在说明这些经文的语境时,也指出,当代社会不少人看到教会内外的矛盾与仇恨时,会对教会或福音失望。耶稣曾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本应和睦于世人、成为修复之管道的教会,如果自身就充满争吵与仇恨,世人又如何藉着教会得见神,并经历福音的能力呢?所以保罗才会严肃警告"制造纷争的人"和"让人跌倒的人",因为这关乎教会最根本的身份。

教会既是以"圣洁亲吻"象征的和睦交往群体,同时又要严防"制造纷争者"。这两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以爱、接纳、款待彼此;另一方面,我们也坚决地抵制假教训或内乱势力。这不是初代教会或保罗那个时代的独有课题,如今同样适用。唯有当教会正确地实行这两面原则,保罗在结尾所宣扬的"福音的坚固"才能在群体中闪耀。

最后,"愿荣耀借着耶稣基督归与那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这句经文提醒我们:一切始于神,也将归于神。福音能改变人生、坚立教会,是因为上帝自己在其中掌权;教会得以超越矛盾与冲突、合而为一,彰显神的荣耀,也唯有借着神的工作。因此,教会必须时刻牢记"荣耀归于神"这一告白,通过忠于福音,并在对彼此的忠诚与爱中,在世人面前见证神。

张大卫牧师总结说,罗马书16章最后的劝勉同样对如今的教会和信徒发出强有力的信息:尽管纷争的威胁仍在、世界文化也随时可能冲击并动摇我们的信仰,但教会若能在群体内部坚持圣洁的交往、彼此照顾,不给分裂的破口留机会,并对外警惕破坏性的思想或言行,保持对真理的分辨,就必然能够依靠福音站得稳。同时,个人层面也要谨记保罗的吩咐--"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让福音时时刻刻检视我们的生活,并在灵里不断操练。当教会走在这条道路上,就会经历保罗所说的:赐平安的神终将践踏撒但,主耶稣的恩典也必丰丰富富地临到我们。

罗马书16章16-27节向我们展示了教会应当呈现的本质:在群体内部的圣洁交往与款待、制止和防范纷争、坚守福音的根基,并将一切荣耀献给神。张大卫牧师在这段经文中强调,教会要超越分裂,走向圣洁的合一,就必须在福音的大能之下不断更新;越远离罪与恶,越亲近善与神,平安之神就会把教会带往平安。这些教训在今天依然是教会对外形象的晴雨表:教会真正的身份与使命正系于圣洁、和睦,以及福音所带来的坚固。这个真理正是当代信徒应当紧紧抓住的。铭记保罗的教训,教会若能合一站立在福音之中,在这世代及我们自身生命里,都能见证到"愿荣耀借着耶稣基督归与那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的伟大救赎剧幕正在上演。

综合来看,我们从罗马书16章16-27节,以两个角度--(1) 圣洁的交往与群体的重要性,以及 (2) 纷争、试探与福音的坚固--来深入探讨。保罗不仅是给教会一些"好好相处"的叮嘱,而是重申教会的根本使命,并警戒那些阻碍此使命的纷争与假教训,最终指向立足于福音的坚固,并将一切荣耀归给神。正如张大卫牧师所强调,只要教会不偏离福音、同时兼具分辨力与爱心,赐平安的神就会保守教会,并通过教会将福音广传四方。这不止适用于保罗时代,也同样适用于当代。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教会和众圣徒同在,愿保罗极力呼吁的圣洁交往与合一在我们中间更深地扎根。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