섹션

基督的苦难 —— 张大卫牧师

 

1. 基督的苦难与爱的本质在四旬期(사순절)期间,我们应当更加深刻地默想基督的苦难。尤其当我们在受难周(고난 주간)里研读约翰福音第13章至19章时,就会发现耶稣所经历的苦难究竟蕴藏着多么深厚的爱。在教会的传统中,四旬期被设定为再次回顾和默想基督苦难的时期。人们往往把"苦难"简单地看作是咒诅或审判,但圣经在许多地方强调,苦难有时是神的训练,也可能成为与基督同走十字架道路的契机。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和教导中也曾提到:"苦难正是让人深切体会爱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他反复强调信徒应当如何看待并接受苦难。

为什么我们要理解苦难,并且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地去默想它呢?圣经给出的答案很明确,因为它告诉我们:苦难并不是咒诅,而是爱。如果没有爱,我们无法明白永恒的生命;如果我们不理解通过苦难所彰显的爱,我们的信心和盼望就容易失去根基。使徒保罗说过:"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参林前13:13)。尽管信心与盼望都极其重要,但正是因为这爱,永生才赐给了我们,而这爱的核心就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和苦难之中。张大卫牧师曾多次阐述:"认识到神在基督苦难中所彰显的爱,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直达复活荣耀的捷径。"最终,那因爱而生的生命--即永生--乃是通过苦难之门而开启。

然而,回望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太多的人对苦难本身充满厌恶、恐惧,只想逃避。实际上,在韩国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就排斥所谓"3D(Dirty, Difficult, Dangerous)"的职业,父母也竭尽全力让子女避免吃苦。固然,我们不应主动去招致毫无意义的痛苦,但也有古语云"年轻时要主动经历一些辛苦",这背后蕴含的道理并不轻飘:有时苦难是我们迈向成熟必经的一段过程。圣经清楚地说明了通过苦难所能学到的益处。例如,在诗篇119篇第67节和第71节中写道:"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谨守你的话......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在罗马书5章3节及其后,保罗也详细论述了患难如何磨炼我们的品格与信心:"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

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时经常引用罗马书第5章的这一段,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患难与苦难:"当你走入苦难的隧道时,要与主的爱同行。不要以为自己孤身一人,也要记住神不会给你无法承担的重担。"这并不是单纯地劝我们"忍耐苦难"而已,而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讯息:苦难本身就是通往新生命与复活盼望的要道。

圣经还说:"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参腓1:29);又说:"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总要按神的能力,与我为福音同受苦难"(参提后1:8);以及"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参提后2:3)。彼得前书则提及:"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参彼前2:20-21),强调苦难是效法基督之路、跟随他脚踪之途。使徒们从不教导我们逃避苦难,反而将苦难视为"与基督所剩的苦难有份"的道路(参西1:24)。对此,张大卫牧师也依据这些经文指出:"我们个人在生命中经历的各种形式的苦难,最终都可以成为神扩大祂爱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把目光放在哪里。"

不过在现实中,今天的教会内部也时常出现一种观念:似乎不经历苦难就能安安逸逸地过信仰生活,反倒显得这才是"正确的信仰"。甚至有人遭遇苦难时,还会被视作受到神的咒诅或审判。诚然,若是自己主动招致无益的苦难,确实愚不可及;但对于基督徒而言,圣经教导我们要与主的苦难同在,从而亲身经历那爱究竟是何等真实。然而,如果教会否定苦难,乃至于把福音包装成"无苦难",那我们的信仰就会变得肤浅,爱也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事实上,在教会里,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退缩或抱怨,我们就不得不反省:基督以宝血所彰显的爱、借苦难所体现出的那份深沉的牺牲与奉献,是否真的活在我们之中?

在张大卫牧师看来,教会变得轻浮和浅薄的原因之一正是"未能充分教导十字架的苦难"。基督的苦难不仅仅局限于神的审判或法律意义上的刑罚,更是当神的爱与人的罪相遇时,所呈现出的最为戏剧化的形式。他常常说:"苦难才是让人真正领会爱的试炼场。"教会当恢复对此的正确认识:唯有当教会重建对苦难的正确理解与教导时,才能真正彰显复活的大能。我们不应将耶稣的苦难仅仅片面地视为个人罪疚或刑罚层面的事情,而应当同时经历因十字架牺牲所带来的感动,以及在牺牲当中结出的复活荣耀之果实。

在约翰福音13章1节中,约翰这样描述了基督苦难正式开始的契机:"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受难的记叙比其他福音书更为冗长:从第13章到第16章,记载了耶稣的临别讲论;第17章记录了他的临别祷告;第18章开始讲述具体的受难事件。而这一切苦难的起点,约翰特别强调了"爱"这个词:"就爱他们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有时正是"最大的苦难",因为真正的爱往往意味着必须准备好承受苦难。

佛教当中有一句话:"不要去爱,爱(애)即是苦(고)。"这是从执着会带来痛苦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结论。但基督教的观点与此不同。残酷的十字架之死对耶稣而言无疑是最深重的苦难,但同时,这也是最伟大的爱。因此,我们不仅要远观基督的苦难,而要顺服呼召,与基督的苦难有份。正如保罗在腓立比书3章10-11节中所言,唯有与基督一同经历复活大能和苦难,才能真正进入到复活的生命之中。

从人的本性来说,当我自己处于困境时,我很难再去顾及他人--那时爱就像一种奢侈,极易让我们掉入自怜与自我中心。可耶稣却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最后时刻,仍然"爱门徒到底"(参约13:1),这也提醒我们"环境越艰难,就越需要向他人施予爱"。张大卫牧师常常引用这节经文,并特别强调:"耶稣虽然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却仍然爱门徒到底。"用人的思维很难想象这样的"阿加佩"之爱就在此刻达到巅峰。

要深刻理解约翰福音第13章的内容,人们常常建议同时参看马太福音20章与路加福音22章。因为在那两章里,清楚记载了门徒间为争夺更高地位而彼此相争的场面,而这正与约翰福音13章里耶稣给门徒洗脚这一举动的背景相呼应。马太福音20章20-23节说到,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来请求耶稣:"求你赐令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回答说:"那位置不是随便就能给的,你们能喝我所要喝的杯吗?"

在这一幕里,其他十个门徒十分愤怒(参太20:24),他们或许是在生气:"怎么能如此狂妄地请求这么高的地位?"但耶稣却说:"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参太20:25-27)。接着耶稣更进一步指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参太20:28),表明他的一生都在践行"服侍"。张大卫牧师讲论此处经文时,会说:"只有耶稣基督,真正地做到了言行完全合一的服侍。若我们的爱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就已经在十字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

在路加福音22章14-15节,耶稣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随后,在这最后的晚餐席间,门徒们又争论谁为大(参路22:24),路加用较为直白的方式描述:"门徒起了争论。"这正是约翰福音13章耶稣替门徒洗脚的历史背景。对此,张大卫牧师谈到:"门徒虽然近在主身边,却仍以世俗的眼光争夺位置。然而主并没有因此严厉斥责后就放弃他们,而是用为他们洗脚的极致之爱,向他们示范了什么是真正的服侍。"

在晚餐即将结束之际,耶稣把饼和杯给门徒,说:"这是为你们舍的我的身体,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参路22:19)。对于杯,他也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参太26:28)。这是对十字架牺牲的深层象征。然而,即便主讲到这个地步,门徒仍旧在争论"谁为大"这样的问题,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罪与愚昧,同时也更凸显了耶稣"爱他们到底"的至深情怀。

张大卫牧师指出门徒之争背后的真相:"人的罪性可以在最后关头、在神的爱最为戏剧性地彰显的时刻,仍然暴露出要让自己高抬的欲望。但照亮这黑暗的光,正是主的服侍,而这服侍在基督的苦难里达到了完美的爱。"在这样的脉络中,苦难成为"爱的标尺"。因为有苦难,我们才得以分辨爱是否真实;而爱也在苦难中被锤炼、深化。

耶稣并没有用严厉的责备来平息门徒的争吵,而是安静地脱下外衣,用手巾束腰,然后倒水在盆里,开始洗门徒的脚(参约13:4-5)。在当时的巴勒斯坦,道路多是尘土,所穿的鞋类似凉鞋,人常常接近赤脚的状态。一整天在外奔波之后,脚上满是尘土。家里若有仆人,就由仆人替客人洗脚,这很正常;可在这里,作为主人的耶稣,却亲自为门徒洗脚。门徒原以为自己才是"应该被服侍的对象",而耶稣却以主人之尊,主动取了仆人的地位来服侍他们。

这便是真正的爱,也就是"爱他们到底"的写照。今天的教会最需要恢复的,正是这种谦卑降卑的爱。张大卫牧师每当引用这段经文时,都会对教会发出感慨:教会表面上高喊"彼此相爱",但在实际中,不仅谈不上彼此洗脚,反倒是比谁在教会中更被认可,谁的"信仰更好"而彼此较量,这样的现象值得痛心。真正的爱是不管对方回应如何,都愿意负责到底--这正是源自基督苦难的爱的本质。

服侍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爱也意味着自动承担苦难。当耶稣为门徒洗脚之时,门徒一定感到既惭愧又蒙光照。于是耶稣叮嘱他们:"我是主、是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参约13:14)。服侍就是爱在实际中的践行;若有人想在基督里成为"大的",就必须先降卑自己,甘心作仆人。我们的信仰生活,也需要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每个信徒都或多或少希望自己更舒适、更受认可、被高举,但是在那关键时刻,我们当再次默想主在十字架上所彰显的苦难与服侍。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说:"若你渴望获得合乎主心意的爱,那就必须走服侍与降卑之路;一旦你逃避苦难,就很难真正贴近那爱的深度。"

可见,苦难印证了爱,而爱又在苦难中得以成全。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画面,无疑是对十字架之爱的预演。十字架是关乎全宇宙的苦难,也同时是关乎全宇宙的爱。圣经也呼吁我们要参与到这苦难当中。若教会能切实教导苦难的重要性,就能超越肤浅、轻浮的"爱",成为践行深度牺牲之爱的群体。如此,我们才能进入基督里的荣耀复活,并让世界看见教会真正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苦难同在的信仰与教会的更新在我们的信仰旅程中,与苦难同在意味着与基督一同背负十字架。从外表看,这是一条痛苦艰辛的道路,但矛盾的是,它却通向真正的自由与喜乐。腓立比书3章10-11节中,使徒保罗如此表白:"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这里将"复活的大能"与"与他的苦难有份"放在同一脉络中,颇具意味--这说明复活的大能并非与基督的苦难隔绝,而是更在我们与他一同经历苦难时,能更具体地体会到那能力。

在教会历史上,无数信心的先辈并不畏惧苦难,反而相信苦难带来的属灵益处以及复活的力量,毅然踏上那条道路。殉道者的见证尤其强烈地向我们彰显:苦难最终的果实为何。他们从不主动寻求痛苦或美化死亡,但为了福音,他们并不惧怕任何患难。保罗曾说:"我要在我肉身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参西1:24),也体现出为教会的缘故所付出的牺牲,往往意味着无法回避的苦难。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种关于"苦难的神学"不仅对个人的灵性至关重要,也对教会的更新起决定性作用。他说:"假如教会回避苦难,对痛苦视而不见,甚至不愿担当生活的重担,那么这教会就无从在世上见证十字架。若要在社会中起'光与盐'的作用,就必须勇敢走主所说的'窄路'。"当教会与世界妥协,试图逃避苦难,其属灵的能力必然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对苦难的态度,不仅关乎个人信仰,也直接关乎教会整体的生命面貌。

当教会要在世上彰显基督的爱,就必须在具体的生活中行动出来。传扬福音时所遇到的冲突、面对违背耶稣精神的世俗潮流时的抵抗,以及行善时遭遇的反对与损失,都是那"背小十字架"的例子。我们若在职场、家庭或社会生活中努力遵循基督的精神,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困难和误解相遇。若我们不拒绝、而是欣然背负,这便是我们与基督苦难有份的过程;同时也会在这条路上经历"复活的大能"。

约翰福音第13章里记载的洗脚之举,不只是单纯的礼仪或道德教导,更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耶稣洗完门徒的脚后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行"(参约13:15),这说明"彼此洗脚"的爱必须在教会群体内蔓延。倘若教会内部仍然为谁坐高位、谁更被认可而纷争不断,那就重蹈了门徒们在最后的晚餐时犯过的错误。反之,我们应当效法主的榜样:先降卑自己。真正谦卑的那一个,反而能在神的国度里被高举;这种末世论的价值观逆转若能在教会里生根,必会带来真正的复兴。

因此,只渴望荣耀而拒绝苦难,只求平安与富足却不要牺牲的信仰态度,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福音的本质。圣经教导我们要"进窄门"(参太7:13);那宽门、宽路会引向灭亡。这"窄门、窄路"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和苦难。当年门徒目睹耶稣背负十字架时,开始都因惧怕而逃离,但后来在圣灵的带领下,真正明白了十字架的意义,就愿意甘心走向殉道之路,因为他们意识到,与基督同受苦难何等荣耀宝贵。

然而,如今的许多教会和信徒间,依然有"成功神学"或"繁荣神学"的阴影笼罩,倾向于将苦难视为负面或不好的征兆。人们只把得福、顺利、健康与富裕视为祝福,一旦遇到疾病或困境,就认为那不是祝福。然而,圣经明确教导:在苦难中,同样可领受神的祝福。旧约中的约伯记,便是一个典型:在极度的痛苦中仍然信赖神,最终迎来恢复与加倍的赐福。诗篇等许多经文也见证了人在苦难中更深认识神的恩典。

张大卫牧师说:"苦难本身绝不是让人感到愉快或甜蜜的经历,但当我们改变对苦难的看法,它就能成为成长与复活的契机。我们也借此更深地体会主的心肠。"当教会正确教导苦难,信徒就能建立不动摇的信心,更深地扎根于主,也能够在任何环境中坚持爱,最终走向属灵的成熟。由这样信徒组成的教会,在世人眼里也会是"严肃而神圣的群体",而不是"轻浮之众"。约翰福音13章1节告诉我们,耶稣苦难叙事的开端可以用"爱他们到底"来概括。这既意味着爱到底,也意味着一种永不动摇、直至终极的爱。当我们把这份爱付诸实践,无论是在教会内部,还是在世界之中,都将散发出基督的馨香之气。为了让我们在苦难中仍不惧怕,圣灵会赐下新的力量。

不仅如此,教会的更新也与"是否真正扎根于与苦难同在的信仰"密切相关。若教会内部争端、分裂、误解与矛盾层出不穷,彼此服侍的心思欠缺,反而热衷于提升自己、博取他人目光,那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逃避苦难,导致爱已渐渐冷淡。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中再三强调:"不要离开十字架之路。虽是孤独艰难,但在圣灵的帮助下,正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灵魂反而能经历真正的自由与平安。"换言之,在教会或个人生命中,我们对苦难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爱的态度;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若我们想实际品尝到复活的荣耀,就当成为一个不只远观十字架苦难,而是甘心投入其中的群体。牢记主给门徒洗脚的场景,并操练彼此洗脚的小小行动,从而学习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与苦难相交。这不单单是在礼拜堂里的仪式,更要在家庭、社会、工作场所中,以具体行动去关怀软弱者、放下自身舒适、哪怕遭误解与损失也要坚守真理。这条路绝不轻松,却正是教会该有的样式,也是世界对教会寄予厚望的"圣洁影响力"。

如果我们继续默想约翰福音13章及其后的经文,就会看到"爱他们到底"的耶稣形象贯穿始终。到17章时,耶稣的临别祷告中,他请求父神不要把门徒从世界中取走,而是使他们在世界中仍能保持圣洁(参约17:15-17),并在这世上活出与世界不同、却又满有喜乐和见证的生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即使面临任何苦难,都能扎根在主的爱里而不动摇。

张大卫牧师说:"你们在世上有苦难,但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参约16:33)。我们要紧紧抓住这里的'放心'(或'胆量')。"这份"放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勇气,而是基于一个事实:基督已经胜过了苦难和死亡。因此,纵使我们在苦难当中,也能保持平安与不动摇。这正是福音带给我们的信心与勇气,而教会也正是在这样的勇气之下,受差遣走进世间。而最关键的印记,就是"爱到底"的服侍态度。

因着爱而承担的苦难,最能鲜明地体现耶稣的生命。耶稣选择苦难,正是因着他对我们的深沉之爱。同样地,教会若宣称彼此相爱,也必须用肯付代价、愿降卑自己来印证。一旦我们真正以行动回应这爱,哪怕有苦难相伴,也必将使主的荣耀得以彰显。

总之,与基督苦难同在的信仰,引领我们走上真正爱的道路,也让教会不再只是一种肤浅的宗教组织,而成为真真实实的神的群体。张大卫牧师将这种"苦难的神学"称作"与耶稣更亲密的通道",并强调:"苦难越深,基督的爱就越清晰,我们的信心也能重新得力,以至于与他同享复活的荣耀。"因此,在四旬期或更长的信仰旅程中,我们应该默想约翰福音13章至19章,深切体会耶稣的爱是如何在沉重的苦难中彰显的,也当效法主走完那条艰辛却充满爱的道路。

耶稣为门徒洗脚,不曾放弃在十字架上的爱,至今仍在对教会说话:"我爱你们,并且爱你们到底;现在你们也要彼此洗脚。走进世界时,不要逃避苦难,要选择爱。"当教会恢复这份因苦难而愈发真挚、深邃的爱时,就能重新站立起来,并让世人再次见证福音的大能。最终,我们深信在那尽头必有复活的荣耀在等待。

这正是我们在四旬期,乃至毕生信仰旅程中应当紧紧抓住的核心真理,也是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的信息:"若没有苦难,就没有十字架;若没有十字架,也就没有复活。"当我们真正领悟这一点,教会才能重获如初代教会般的能力与感动。而在个人生命中,当我们与耶稣的苦难有份,就会更加真实地体会那从爱而来的大能有何等的强大。愿我们都能如此行。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