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21章主要叙述了使徒保罗前往耶路撒冷的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他所经历的各种艰难与捆绑,以及他坚定不移的宣教异象。张大卫牧师通过此处经文,关注到保罗所经历的人性冲突与属灵冲突,以及他屹立不摇的态度,并强调我们同样需要对福音有坚定的目标与异象。此外,从保罗与聚集在耶路撒冷的长老们的会面,以及他在耶路撒冷圣殿中被冤枉抓捕的画面里,我们也再次体会到:福音的历史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免于人性的误解或反对。本文将重点探讨保罗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态度,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各种人物反应所带来的信息,同时也会阐明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核心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保罗的旅程与坚定的异象首先,从21章1节到4节,保罗一行人与以弗所的长老们告别后,经过多个港口城市最终抵达推罗,并在那里与门徒同住了七天。这些门徒在圣灵的感动下,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张大卫牧师在此处指出,当"大使命"呼召我们成为"直到地极"的福音见证人时,现实中的危险与苦难也会同时发生冲突。在这种时候,基督徒应当如何回应?保罗其实已经明白,一旦前往耶路撒冷,自己极可能被捉拿,甚至可能丧命。然而,他因对宣教异象和目标极为清晰,甚至在同工的劝阻之下仍然坚持要去耶路撒冷。就此,保罗的生命可以用"不惧怕死亡的信心"来概括。张大卫牧师常强调,"真正有使命的人,任何环境都无法凌驾于神的命令之上"。正是这种态度,使得"直到地极传福音"的主耶稣命令得以在他身上具体成就,成为关键的钥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亚加布的预言与保罗的坚定保罗离开推罗,经多利买、该撒利亚,继续往耶路撒冷走时,再三收到"不要上耶路撒冷"的警示。尤其在21章10节以后,先知亚加布的预言最具代表性:他拿保罗的腰带捆住自己的手脚,预告这腰带的主人会在耶路撒冷被犹太人捆绑,交在外邦人手里。周围众人纷纷哭泣劝阻,包括路加和其他门徒也受到影响。对此,张大卫牧师解读道,这一场景正好呈现出"人在本能的恐惧与神的旨意之间摇摆不定"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清楚看见神的旨意,但仍常被现实的理由、亲友的劝说所左右,踌躇不前。然而,保罗却表明:"被捆绑,我已经预备好了,甚至愿意在耶路撒冷为主耶稣的名死。"他深信自己的使命是要经过耶路撒冷,直至罗马。张大卫牧师常说:"若目标和方向不清晰,就会在小小的苦难或阻碍面前轻易崩溃。"在这个意义上,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章中表明的"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更能体现他对宣教目标的清晰意识。他相信福音若要传到当时地中海世界的中心--罗马,就必须先到达那里,这样才能继续向全世界扩散。也因此,耶路撒冷的被捕、之后被押送罗马的过程,反倒成为他眼中由神所预备的另一条传福音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该撒利亚与传福音者腓利同住在21章7-9节中,保罗抵达该撒利亚,"投宿在那传福音的腓利家里,他是那七个执事中的一个"。腓利曾在撒玛利亚和向埃塞俄比亚太监传福音,带来极大果效。经文也提到腓利有"四个女儿,都是说预言的"。张大卫牧师借此指出,腓利一家所展现的这种属灵丰富,正是教会群体所应当追求的"家庭榜样"。不仅是个人得救或某位同工的属灵恩赐,而是全家共同敬拜、分享圣灵恩赐、同心为福音付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洁团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耶路撒冷教会的顾虑与文化冲突保罗抵达耶路撒冷后,耶路撒冷教会一方提出顾虑:21章20节之后提到,"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好几万,都为律法热心",但听说保罗教导人"背叛摩西,不给儿女行割礼"。张大卫牧师在此强调,福音在传递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文化与宗教冲突"。保罗向外邦人传讲的是不用强行受割礼的自由福音,这对已习惯律法、视割礼为生命的犹太背景基督徒而言,可能被误以为是"背叛摩西"。当教会扩展到不同民族、文化时,每每发生这样的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张大卫牧师提出,"在核心真理上不能妥协,但总要以对软弱者的顾念与智慧方式来处理"。因此保罗接纳了雅各和众长老所提议的"履行誓愿"做法:有几位完成拿细耳人誓愿的人需要进圣殿行"洁礼",保罗便与他们同行并支付相关费用,以此行动证明自己并非要"废除律法"。这正显明保罗所传的不是毁掉律法,而是要彰显成全律法的耶稣基督之福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圣殿里的暴动与保罗的被捕即使如此,21章27节以后仍然记录了保罗在圣殿中被暴民抓住并遭严重殴打,最后靠罗马军的千夫长才得以解救。来自亚西亚的犹太人诬陷保罗"玷污了圣殿",指控他曾带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殿。事实上这并不属实,但众人仅凭"看见保罗与外邦人在城里一起出现"就恶意推测。张大卫牧师透过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为福音付出的代价,并不总是换来人们的称赞和认可"。相反,真实的福音布道常常会带来强烈的反抗,甚至被无端加以诬陷,而这正是显明信仰真挚度的时刻。当保罗被暴民围殴至性命垂危之际,罗马军队介入将他带走。此时保罗虽被两条铁链捆锁,但仍请求千夫长"让我对百姓说话"。张大卫牧师之所以关注这一画面,是因为它展现了保罗即使在生死未卜的危急关头,也绝不放过任何传福音的机会。"只要我还活着,就要随时传扬福音"--保罗的这种态度正是张大卫牧师所谓"福音见证者的本质":无论环境如何、是在监狱或船上,都恒久不变地传讲并见证福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记录与圣灵带领的重要性综合来看,使徒行传第21章中,保罗的旅程与耶路撒冷教会的紧张关系,正显示出福音跨越犹太与外邦疆界时必然会面临的冲突。保罗并非以简单的对立或逃避去应对冲突,而是以"明确的目标及方向,加上爱的顾念"来处理。为化解"背叛摩西"的误解,他进入圣殿与拿细耳人一起守洁礼;为了体恤软弱的群体,他甘愿放下自己在外邦中所建立的教导。然而,他丝毫没有退让福音核心--外邦人也可以因耶稣基督之恩典与神和好。这种紧张最终在21章后段走向高潮:保罗遭暴民围打,被罗马军队带走。但保罗不以此为惧,反而将此视为传福音的契机。张大卫牧师称此为"真正使命之路有时会成为以生命为代价的苦难之路",并屡次强调当代教会应当效法这种珍贵的信仰传统。此外,张大卫牧师也借保罗被捆绑的过程,引申出教会对"记录"的重视以及对"圣灵带领"的顺服。21章1节至17节里,圣经详细记录了保罗行程中的每个停靠港和所遇见的人。整本《使徒行传》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准确性,为后世教会保留了福音推进的轨迹。张大卫牧师指出,"若没有记录,教会珍贵的信仰遗产便会流失"。不仅是口耳相传,而是对地点、日期、人物姓名、所发生事件都精确地记载,才使后来的教会能够在此基础上继承信仰资产。的确,保罗的宣教旅程之所以能以"文字与记录"的形式被保存,正是促成福音在罗马帝国各地传播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记录让教会得以追溯所走过的道路,并在过程中修正可能出现的偏差。21章19节也记载,保罗向耶路撒冷的雅各和长老"逐一述说神借他在外邦人中所行之事"。张大卫牧师认为,"任何群体若想要牢固合一,都需要一个透明的汇报和共享过程"。倘若保罗自作主张,想当然地宣讲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却与耶路撒冷教会缺乏沟通,极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冲突或误解。唯有"逐一汇报",大家才能共同将荣耀归给神,并就产生的问题展开讨论。21章4节中记载,"门徒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张大卫牧师着重指出,这里的"圣灵感动"并非只是某个人的"先知性领受",而是教会群体在祷告和分辨中所得的智慧。初代教会在宣教决策或冲突解决时,一直都是结合"个人洞察"与"集体分辨"。正如21章中,门徒劝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这反映出他们出于群体角度的考量。但保罗最终仍视之为"宝贵的劝诫",却依然选择坚守自己明晰的使命呼召,这正是因为他的使徒身份和神圣托付极其明确。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里聆听圣灵之声的过程,应将个人抉择与群体分辨结合起来",而当神的宣教旨意极其明白时,即便有危险,也不应退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结局的转折:捆绑成为通往更大舞台的途径21章27节以后,保罗在圣殿被捕的画面值得我们深思。明明他已按照长老们的建议,在圣殿里行洁礼,顾及了那些"为律法热心"的犹太信徒。但最终动乱依旧爆发,凭空的谣言和罪名让保罗背负"玷污圣殿"的嫌疑。此时,恰恰是罗马军队的千夫长出面干预,保罗才躲过被当场打死的危机。这里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反差:保罗原本是犹太人,同样也以"神的选民"身份自豪,然而此刻救他性命的反倒是外邦的罗马权势。张大卫牧师指出,这说明"福音的进展并非由某个民族或政权决定,而是在神的主权里逆转情势"。尽管保罗遭捆绑,他却藉此有机会向更高层的权势宣讲福音--在接下来的《使徒行传》后半部分,他将有机会面对巡抚、王和罗马众人见证福音。表面上"被捆绑"的保罗,反而获得"更大自由"去到更高的平台。张大卫牧师常从这一段提出一个信息:"从外表看是捆绑,但在神里面却可能成为更大自由和扩张的契机"。当我们遇见捆绑、不白之冤或艰难环境时,往往会质问:"为何遭此痛苦?"而保罗却在捆锁中看到"现在我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去罗马传福音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当代教会的启示:坚持福音、透明记录、共同分辨从21章整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综合出"记录和圣灵带领"在教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需要看到在教内外的冲突之下,保罗仍然不动摇其姿态。今天的教会同样需要持守这一立场:把事工历程透明地记录并向彼此报告,在群体中聆听并分辨圣灵的声音,同时相信无论世人如何捆绑,神都会把这种捆绑转为福音更扩大的契机。张大卫牧师常说:"保罗的行踪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命故事,而是教会的历史、福音的道路。"凡事能够被记录、被分享,内部的误解与冲突也能在教会共同体内得以解决,这些都保证了福音的前行。圣灵的感动和智慧,也不应该只是个人独断地使用,而要服事于整个教会的益处、彰显神的荣耀。由此可见,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邀请保罗"与拿细耳人一起行洁礼",其实也是一种"尽量减少彼此冲突,并在共同根基上携手前行"的努力。这提醒我们,当教会面临"意见分歧"时,不应轻易忽视或压制,更要在顾及对方的同时坚守福音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尾:神的主权与福音的无限可能因此,第21章也告诉我们:教会可以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并在圣灵的带领下,即便依赖世俗制度与权力,也未必就是背离神。有时神也会使用社会制度、法律和掌权者来保守福音工作。耶路撒冷教会也许无法从人力上保护保罗,但罗马千夫长却出手使保罗幸免于难,继而让保罗有机会更大范围地传扬福音。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并非要投靠世俗政权,但我们必须承认神会在需要之时使用社会的种种制度或权威,为福音开路。"保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避开了在圣殿被杀的危机,反而有机会把福音带向更高层面。当保罗在被捆锁的状态下开始说话,我们看到环境并非传福音的绝对阻碍。拘禁与冤屈,甚至暴徒的威胁,都可能成为神为见证开路的机会。张大卫牧师指出,"福音见证的关键不在环境,而在于我们对福音本身的信心与热诚"。保罗几乎时时问自己:"在此情此景,我如何宣讲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以及救恩的信息?"正因如此,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包括向罗马千夫长、犹太众人、巡抚和君王请求发言。事实上,这也贯穿整本《使徒行传》的核心主题:自圣灵降临后,门徒们肩负"传遍地极"的命令,一路经历了不信、逼迫,甚至内部的冲突,但神的工作却从未停顿。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在福音前不动摇的根基在于十字架和复活,也在于圣灵在历史中的实际作为"。21章里,保罗被捕并非教会的挫败,反倒在神的计划中成为通往罗马、面见皇帝的一块跳板。耶路撒冷爆发的强烈反抗,看似已到绝境,但"绝境"正是更大扩张的转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三大重点:方向与使命、冲突与记录、捆绑与扩展由此可见,张大卫牧师在解读《使徒行传》第21章时,常提及以下三大主轴:1. 保罗前往耶路撒冷的决心与使命方向2. 教会内外因文化差异与误解而产生的冲突,以及记录和圣灵引导的重要性3. 保罗虽被捆绑,却反而开辟了更广阔的传福音道路张大卫牧师借此向教会宣告的讯息是:"福音的前进从不因人的反对、或政治、社会的障碍而终止。"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捕,却由此转向罗马帝国的中心。同理,现代教会即便面对艰难、逼迫或看似无路可走的处境,只要相信神为福音所预备之路永不封闭,就应怀抱如此的确据。另外,第21章也提醒我们,耶路撒冷教会与外邦教会的交流何等重要,却也存在许多潜在的文化冲突。保罗在外邦中传福音成果丰硕,耶路撒冷教会在犹太地也信徒众多,但因犹太背景的信徒仍十分看重割礼等传统,两者间难免误会和冲突。张大卫牧师强调,此时需要"在不损及福音本质的前提下,彼此尊重对方文化"的灵活度,正如保罗愿意与那些守拿细耳人誓约的信徒一起进圣殿承担费用,努力消除对自己的误解。即便如此,教会与社会中仍会存在无根据的指责与陷害,一旦冲突爆发,神也能借此带领教会向出人意料的方向继续拓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在捆锁中仍拥抱更大盼望最终,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使徒行传》第21章核心在于:"保罗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无人能阻挡,而他的捆绑正是通往罗马宣教之路的神圣安排"。在人的眼中,这似乎充斥着劝阻、痛苦、逼迫和暴力,但保罗却以舍命的决心走了这条路,并在此路上见证了福音最辉煌的延展。张大卫牧师也勉励当代教会:在传福音的征程里,如果面前仅剩一步就要受到捆锁或苦难,可若这是主所指示的方向,就该像21章的保罗一样义无反顾地迈进。正是在这种时刻,福音才往往显得最为明耀。这也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之路完全吻合。耶稣也清楚知道自己上耶路撒冷会遭受钉十字架的苦难,却没有回避;保罗效法了耶稣的道路,结果使福音得以超越犹太地区,来到罗马帝国的心脏。故此,教会在阅读《使徒行传》第21章时,不应只把它看作历史往事,而应视为对当代信徒的切实挑战。张大卫牧师说:"面对世人的眼光与暴力威胁,教会仍需坚定地持守神的旨意,不可退让丝毫。这才是《使徒行传》对我们所要求的'勇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语透过对《使徒行传》第21章的省察,我们看到福音在传递中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宗教冲突,以及教会内部的误解与分裂、以及来自外部的逼迫,这一切都在神伟大的旨意里。保罗的捆绑,反而成为他走向罗马的强力踏板,也由此迈向更广阔的福音宣扬空间。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我们不应害怕面对各种"捆绑"或"障碍",因为这常常是神翻转的契机;我们需要在祷告中期盼神借此开辟新道路。此外,这一过程里,彼此的记录、汇报,以及在教会群体中分辨圣灵带领的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唯有当我们像保罗一样,有清晰的使命感与无惧的勇气,才能实现主所吩咐的"将福音传到地极"的大愿景。教会的责任正是带着这份信心完成神赋予的使命。愿我们都能从保罗身上汲取力量,在21章的启示中看到那超越一切挑战的神圣道路。